放生的意义
发布日期:2015-09-01浏览:1213
放生习俗的源流与形成
中国汉地的放生活动古已有之。《列子•说符篇》载:“正旦放生,示有恩也。”“客曰:‘民知君之欲放之,竞而捕之,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,不若禁民勿捕,捕而放之,恩过不相补矣。’简子曰:‘善!’”可见,早在春秋战国时代,中国汉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,甚至已出现了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情况。但持续、广泛的放生习俗的形成,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。
佛教是一个注重培养慈悲心、主张非暴力的宗教,佛门第一戒即为戒杀,佛经中讲述佛陀及其弟子过去生中放生护生的故事极多。尤其是大乘佛教,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无量劫中同为六亲眷属,强调要普度众生极力宣扬戒杀茹素、放生护生。这些与儒家所谓“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”、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、“人皆有恻隐之心”、“君子远庖厨”的理念不谋而合,从而为国人从文化心理上理解和支持佛教的放生活动奠定了基础。中国佛教的放生,是与戒杀念佛之行仪紧密相连的。戒杀是五戒、十戒等之第一戒,向来为佛教徒所严守。南朝齐、梁之际,佛教徒即依据《楞伽经》卷四中“不应食肉”等语而行断肉。梁武帝就曾下诏禁止杀生,并令各寺设放生池,又废止宗庙供献牺牲之制。我国大规模放生则始于隋代天台智者大师。智者大师居浙江天台山时,为使临海居民莫以捕鱼杀生为业,曾自舍身衣,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,复传授池中族类“三皈戒”,曾自舍身衣,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,复传授池中族类“三皈戒”,为彼等说《金光明经》《法华经》等,以结法缘,从而开天台放生会之滥觞。其后,唐肃宗于乾元二年(759)下诏在山南道、剑南道、荆南道、浙江道等地设置放生池81所。宋真宗天禧元年(1017),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。天禧三年,天台宗遵式奏请以杭州西湖为放生池,自制“放生慈济法门”,于每年四月八日佛诞日举行放生会,为天子祝圣。天圣三年(1025)四明知礼亦奏请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会,并撰《放生文》以定其仪规。此后,放生习俗便彻底佛教化,并经久不衰。
放生 形成发展
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华人寺院都会举行放生活动。中国放生护生活动历二千年而不衰,一些人之所以面对外界的种种非议仍执着地出钱出力放生护生,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在于佛经的大力提倡和历代高僧大德的推动。关于放生护生之法和果报,诸经多有记载如《金光明经•流水长者子品》称,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,与之水食,为其解说大乘经典,诸鱼闻经后,皆生忉利天;又《杂宝藏经》卷五说,一沙弥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诸蚁子而得长命之果报。从古至今这类放生护生感得善果的记载甚多,至今在民间仍有很大影响。 至于历代高僧大德亲身实践并广为提倡放生的更是多不胜数。例如:梁武帝问宝志禅师:“放生功德如何?”答曰:“放生功德,不可限量。经云:蠢动含灵,皆有佛性,只因迷妄因缘,遂使升沉各别以渠生死轮回,互为六亲眷属,改头换面不复相识。若能发喜舍心,起慈悲念,赎命放生者现世保病延生,未来当证菩提。”
禅宗六祖慧能大师,自得五祖弘忍大师黄梅心印后,为躲避同门兄弟的迫害,逃亡江南隐姓埋名,隐居于猎户群中。猎人交待大师守网,大师慈悲为怀,见被擒被抓的狼獐鹿兔等等猎物,莫不设法为之放生,这样放生放了16年,救活的物命不可胜数,并且感动了猎户,改行向善。后大师坐曹溪道场,大兴禅宗,道播神州!
永明延寿禅师,五代时人,曾任余杭县库吏,常常因救急以库钱买鱼虾等物命放生,后以监守自盗罪被判死刑。行刑前他态度从容,面不改色。国王很奇怪,便询问他缘由。他回答:“我因为放生,救活的生命数以千万,趁此功德,正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怎能不欢喜呢!”国王敬重其德行,便释放了他,大师自此出家为僧,念佛修行,得道证果,后世尊为莲宗六祖。
莲池大师为明末高僧,极力倡导净土法门和戒杀放生,他说:“疾病之由,多从杀生中来,故偏重放生也。”“戒杀之众,善神守护灾横消除,寿算绵长,子孙贤孝,吉祥种种,难可具陈。若更随力放生加持念佛,不但增崇福德必当随愿往生,永脱轮回入不退地。”“世间至重者生命,天下最惨者杀伤。”“放生非独佛教,儒中君子无不奉行。”“诸放生者或增福寿,或延寿算,或免急难,或起沉疴,或生天堂,或证道果,随施获报,皆有征据”“普劝世人随所见生命发慈悲心,捐舍世财作斯方便。”“若无财者,只发慈悲心,亦是福德,或劝他人放生,或见人放生,赞叹随喜,增其善念,亦是福德。”
明末高僧憨山大师作《放生偈》云:“人既爱其寿,生物爱其命。放生合天心,放生顺佛令,放生免三灾,放生离九横,放生寿命长放生官禄盛,放生子孙昌,放生家门庆,放生无忧恼,放生少疾病,放生解冤结,放生罪垢净。放生观音慈,放生普贤行,放生与杀生,果报明如镜。放生又念佛,万修万人证。”明末天台宗高僧蕅益大师著有《灵峰宗论》等。他说:“欲即人心证佛心,转劫浊成净土,术莫大于放生。放生一法,唯广与久。一杯水不救车薪火,唯设人各一杯焉,一杯不已再一杯已,杯水多,车火未有不灭者。今杀运纷纷,并同分恶业招感,非慈悲三昧水,孰能熄之?”
近代印光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十三祖,有《印光大师文钞》行世。他大力提倡戒杀茹素、念佛放生,影响极大。他说:“凡有欲家门清泰、身心康宁、天下太平、人民安乐者,请皆于戒杀放生、吃素念佛中求之,则求无不得矣。”“佛教东来,阐明因果报应,令人戒杀放生,断荤吃素。”“余向提倡戒杀放生、因果报应等事理,以期挽救天灾祸。”“我今幸承宿世福善,生于人道,固宜解怨释结,戒杀放生,令彼一切有生命者,各得其所。又为念佛回向净土,令得度脱。”“凡大圣大贤,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、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。”“须知放生一事,实为发起同人、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。”“放生一事,原为启发现未人之善心,以期戒杀茹素,普令含识各得其所,各尽天年。近之则息杀因,远之则灭杀果,小之则全吾心之纯仁,大之则弭世界之杀劫。”“戒杀放生之事,浅而易见。戒杀放生之理,深而难明。”“圣君贤相,哲士鸿儒,多皆仰遵佛训,俯培己仁,或茹素而断荤,或戒杀而放生,其嘉言懿行载诸史册,亦企后人同修慈心、愍彼物类。”
近代弘一法师说:“先问诸君:一欲延寿否?二欲愈病否?三欲免难否?四欲得子否?倘愿者,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,即是放生也。”“惟愿诸君自今以后,力行放生之事,痛改杀生之事。” 禅宗一代宗师虚云老和尚开示说:“我们要勇猛精进,要内外加修。内修,即是单单的参一句‘念佛是谁’的话头,或念一句‘阿弥陀佛’,不起贪瞋痴恚种种其他念头,使真如法性得以透露。外修,即是戒杀放生,将十恶转为十善,不要一天到晚酒肉熏天,造无边的罪业。”“近来世界人民遭难,杀劫之重,皆是果报所遭;每每劝世人要戒杀放生、吃斋念佛者,也就是要大家免遭因果轮回之报;诸位须当信奉,种植善因,成就佛果。” 天台宗谛闲大师说:“不杀为诸戒之首,而放生为众善之先也。”“历朝以来,缁素同人,慈善大家,以放生为务者,典籍所载,未易仆罄也。”
中国汉地的放生活动古已有之。《列子•说符篇》载:“正旦放生,示有恩也。”“客曰:‘民知君之欲放之,竞而捕之,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,不若禁民勿捕,捕而放之,恩过不相补矣。’简子曰:‘善!’”可见,早在春秋战国时代,中国汉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,甚至已出现了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情况。但持续、广泛的放生习俗的形成,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。
佛教是一个注重培养慈悲心、主张非暴力的宗教,佛门第一戒即为戒杀,佛经中讲述佛陀及其弟子过去生中放生护生的故事极多。尤其是大乘佛教,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无量劫中同为六亲眷属,强调要普度众生极力宣扬戒杀茹素、放生护生。这些与儒家所谓“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”、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、“人皆有恻隐之心”、“君子远庖厨”的理念不谋而合,从而为国人从文化心理上理解和支持佛教的放生活动奠定了基础。中国佛教的放生,是与戒杀念佛之行仪紧密相连的。戒杀是五戒、十戒等之第一戒,向来为佛教徒所严守。南朝齐、梁之际,佛教徒即依据《楞伽经》卷四中“不应食肉”等语而行断肉。梁武帝就曾下诏禁止杀生,并令各寺设放生池,又废止宗庙供献牺牲之制。我国大规模放生则始于隋代天台智者大师。智者大师居浙江天台山时,为使临海居民莫以捕鱼杀生为业,曾自舍身衣,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,复传授池中族类“三皈戒”,曾自舍身衣,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,复传授池中族类“三皈戒”,为彼等说《金光明经》《法华经》等,以结法缘,从而开天台放生会之滥觞。其后,唐肃宗于乾元二年(759)下诏在山南道、剑南道、荆南道、浙江道等地设置放生池81所。宋真宗天禧元年(1017),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。天禧三年,天台宗遵式奏请以杭州西湖为放生池,自制“放生慈济法门”,于每年四月八日佛诞日举行放生会,为天子祝圣。天圣三年(1025)四明知礼亦奏请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会,并撰《放生文》以定其仪规。此后,放生习俗便彻底佛教化,并经久不衰。
放生 形成发展
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华人寺院都会举行放生活动。中国放生护生活动历二千年而不衰,一些人之所以面对外界的种种非议仍执着地出钱出力放生护生,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在于佛经的大力提倡和历代高僧大德的推动。关于放生护生之法和果报,诸经多有记载如《金光明经•流水长者子品》称,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,与之水食,为其解说大乘经典,诸鱼闻经后,皆生忉利天;又《杂宝藏经》卷五说,一沙弥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诸蚁子而得长命之果报。从古至今这类放生护生感得善果的记载甚多,至今在民间仍有很大影响。 至于历代高僧大德亲身实践并广为提倡放生的更是多不胜数。例如:梁武帝问宝志禅师:“放生功德如何?”答曰:“放生功德,不可限量。经云:蠢动含灵,皆有佛性,只因迷妄因缘,遂使升沉各别以渠生死轮回,互为六亲眷属,改头换面不复相识。若能发喜舍心,起慈悲念,赎命放生者现世保病延生,未来当证菩提。”
禅宗六祖慧能大师,自得五祖弘忍大师黄梅心印后,为躲避同门兄弟的迫害,逃亡江南隐姓埋名,隐居于猎户群中。猎人交待大师守网,大师慈悲为怀,见被擒被抓的狼獐鹿兔等等猎物,莫不设法为之放生,这样放生放了16年,救活的物命不可胜数,并且感动了猎户,改行向善。后大师坐曹溪道场,大兴禅宗,道播神州!
永明延寿禅师,五代时人,曾任余杭县库吏,常常因救急以库钱买鱼虾等物命放生,后以监守自盗罪被判死刑。行刑前他态度从容,面不改色。国王很奇怪,便询问他缘由。他回答:“我因为放生,救活的生命数以千万,趁此功德,正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怎能不欢喜呢!”国王敬重其德行,便释放了他,大师自此出家为僧,念佛修行,得道证果,后世尊为莲宗六祖。
莲池大师为明末高僧,极力倡导净土法门和戒杀放生,他说:“疾病之由,多从杀生中来,故偏重放生也。”“戒杀之众,善神守护灾横消除,寿算绵长,子孙贤孝,吉祥种种,难可具陈。若更随力放生加持念佛,不但增崇福德必当随愿往生,永脱轮回入不退地。”“世间至重者生命,天下最惨者杀伤。”“放生非独佛教,儒中君子无不奉行。”“诸放生者或增福寿,或延寿算,或免急难,或起沉疴,或生天堂,或证道果,随施获报,皆有征据”“普劝世人随所见生命发慈悲心,捐舍世财作斯方便。”“若无财者,只发慈悲心,亦是福德,或劝他人放生,或见人放生,赞叹随喜,增其善念,亦是福德。”
明末高僧憨山大师作《放生偈》云:“人既爱其寿,生物爱其命。放生合天心,放生顺佛令,放生免三灾,放生离九横,放生寿命长放生官禄盛,放生子孙昌,放生家门庆,放生无忧恼,放生少疾病,放生解冤结,放生罪垢净。放生观音慈,放生普贤行,放生与杀生,果报明如镜。放生又念佛,万修万人证。”明末天台宗高僧蕅益大师著有《灵峰宗论》等。他说:“欲即人心证佛心,转劫浊成净土,术莫大于放生。放生一法,唯广与久。一杯水不救车薪火,唯设人各一杯焉,一杯不已再一杯已,杯水多,车火未有不灭者。今杀运纷纷,并同分恶业招感,非慈悲三昧水,孰能熄之?”
近代印光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十三祖,有《印光大师文钞》行世。他大力提倡戒杀茹素、念佛放生,影响极大。他说:“凡有欲家门清泰、身心康宁、天下太平、人民安乐者,请皆于戒杀放生、吃素念佛中求之,则求无不得矣。”“佛教东来,阐明因果报应,令人戒杀放生,断荤吃素。”“余向提倡戒杀放生、因果报应等事理,以期挽救天灾祸。”“我今幸承宿世福善,生于人道,固宜解怨释结,戒杀放生,令彼一切有生命者,各得其所。又为念佛回向净土,令得度脱。”“凡大圣大贤,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、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。”“须知放生一事,实为发起同人、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。”“放生一事,原为启发现未人之善心,以期戒杀茹素,普令含识各得其所,各尽天年。近之则息杀因,远之则灭杀果,小之则全吾心之纯仁,大之则弭世界之杀劫。”“戒杀放生之事,浅而易见。戒杀放生之理,深而难明。”“圣君贤相,哲士鸿儒,多皆仰遵佛训,俯培己仁,或茹素而断荤,或戒杀而放生,其嘉言懿行载诸史册,亦企后人同修慈心、愍彼物类。”
近代弘一法师说:“先问诸君:一欲延寿否?二欲愈病否?三欲免难否?四欲得子否?倘愿者,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,即是放生也。”“惟愿诸君自今以后,力行放生之事,痛改杀生之事。” 禅宗一代宗师虚云老和尚开示说:“我们要勇猛精进,要内外加修。内修,即是单单的参一句‘念佛是谁’的话头,或念一句‘阿弥陀佛’,不起贪瞋痴恚种种其他念头,使真如法性得以透露。外修,即是戒杀放生,将十恶转为十善,不要一天到晚酒肉熏天,造无边的罪业。”“近来世界人民遭难,杀劫之重,皆是果报所遭;每每劝世人要戒杀放生、吃斋念佛者,也就是要大家免遭因果轮回之报;诸位须当信奉,种植善因,成就佛果。” 天台宗谛闲大师说:“不杀为诸戒之首,而放生为众善之先也。”“历朝以来,缁素同人,慈善大家,以放生为务者,典籍所载,未易仆罄也。”